一根根不起眼的白藤編織在符麥花的十指翻飛間“搖身一變”,簸箕、斗、笸籮等各種精美的白藤作品就制成了。
這是來自牙叉鎮(zhèn)新高峰村擁有40年手藝的“藤編匠人”符麥花,她始終以匠心堅守著一門傳統(tǒng)手藝。
實用的藤籃、籮筐……走進符麥花的家里,一股淡淡的藤香撲面而來。視野所及之處,都是琳瑯滿目的藤器用具,交織著繁復多變的紋樣,讓人嘆為觀止。
藤籃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工具,具有儲物、擺件、購物等功能,日常適用于儲存食物、水果、蔬菜等。同時,也被用來作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,如蒸鍋、竹筐等。藤籃作為一種特色工藝品,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,是一項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
“這一個個圓籃子看著不起眼,制作起來是非常麻煩的?!?0歲的老編匠符麥花一邊指著面前的藤籃說道。
這些藤制品都出自手藝人符麥花之手。手作之美的背后,是“守藝”之難。據(jù)悉,藤籃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,農村必不可少的一種家庭農用工具,以前沒有麻袋的時候,都是用于裝米、菜等生活必需品,尤其是出嫁姑娘必備品,用于裝嫁妝,以示娘家人對姑娘的祝福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現(xiàn)在堅持編筐的手藝人少之又少。
在交談中得知,符麥花小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藤編技藝,藤條陪伴她走過了40個春夏秋冬。符麥花說,一只籃子的編織步驟多而繁雜,剁藤條、下料、劈篾子、起黃、除刺、刮整、打底、圈底……這當中一道工序也不能少,想要編織出一個完整的筐,不停地編織至少也要20天,能獲得4000-5000元的收入。
60歲的老編匠正在帶著村里鄰居傳授藤編手藝
為了壯大藤編隊伍,符麥花邀請村里女能人到家中分享了她的想法,既能學會一項新技能,又能給家庭增加收入,大家紛紛表示贊成。
在符麥花的悉心指導下,村里的學徒紛紛開始學習藤編技藝。她手把手地傳授編織經驗,從選材、設計到編織技巧,都一一講解。在她的帶領下,大家很快就掌握了藤編的基本方法,并開始嘗試編織各種實用的家居用品。
“沒想到,我也能擁有這樣的技能?!逼渲幸晃粚W徒符麗美興奮地表示,“在花姐的指導下,我不僅能學到東西,還能增加一份收入。這真的是一舉兩得!”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符麥花的感激和對未來的期待。
學徒的作品展示
隨著時間的推移,村里的藤編隊伍越來越壯大,越來越多的學徒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,目前的學徒已有10余人,她們用自己的雙手編織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藤編作品。這些作品不僅美觀實用,而且具有濃厚的鄉(xiāng)村特色,深受市場的歡迎。
符麥花的努力不僅讓藤編技藝得到了傳承和發(fā)展,更讓鄉(xiāng)村婦女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。她們通過銷售藤編作品,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,提高了生活水平。同時,藤編技藝的傳承也豐富了鄉(xiāng)村的文化內涵,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這項傳統(tǒng)技藝的價值。
藤編不僅僅是一項技藝,更是一份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。在符麥花心中,這門父輩傳下來的手藝更是承載了深厚的情感和責任。她將繼續(xù)努力守護和傳承這份非遺,讓藤編技藝在新高峰村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